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张怀承:传统道德天理本体的建构与解构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日
  查看:118
  来源:

2023年11月25日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办“纪念张栻诞辰890周年暨‘张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期间,全国著名伦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张怀承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讲了题为“传统道德天理本体的建构与解构”的讲座。

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颖育教授主持。哲学学院李慧子老师、高明老师,哲学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及本校其他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image.png 

张教授在讲座中谈到,关于“本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理解不同,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哲学中的“本体”含义并非西方哲学那样是对“有”本身的规定,而是讲“本根”,二者的共同意义是:“本体”是对存在的形而上的探讨,是存在的本原和根据。中国伦理思想中的“道德本体”是对“道德是什么,道德立根于什么”,万物之本体只是回答“万物是什么,万物立根于什么的问题,而道德之本体则还要为道德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简言之,道德本体是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根源、道德合理性的根据。它的建构就是为道德的绝对性、神圣性和至上性提供理论支撑。这种合理性论证本身又包含着不合理性,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传统道德合理性的论证和不合理性的发现,就表现为道德本体的建构与解构,反映了中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重大转折。

中国传统道德基于先秦,这一时期主要理论任务是道德体系的建构,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但对道德合理性问题没有深刻论证;孟子提出对“天”“性”“心”三者的论述,力图说明道德合理性的根据;董仲舒第一次对儒家道德合理性做了较全面论证,将道德视为上帝的意旨,提出了“天人同构”德思想;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回归自然,自然为道德之本;宋明理学超越了汉儒神学目的论的本体论证,以“天理”作为道德本体,程朱学派认为一物有一物之理,总天地万物亦只是一理,理一而分殊,从而“天理”就成为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本体,陆王学派以“心即理”坚持道德本体的内在性并归本于主体先验的道德精神;传统道德本体的解构在近代完成,受西方新思想观念影响,近代学者以人道取代天理,以公理否定天理,认为人的利益和需要是道德的基础,从而使得道德的决定性被消解。如果说道德本体的建构反映了围绕道德合理性论证展开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发展和演变,那么道德本体的解构则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根本变革,是道德从超越性向现实性的回归,是从天上到人间的回归,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次讲座时长两个小时,张教授梳理了先秦、魏晋、隋唐、宋明时期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整个历程,他对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把握以及庞大的知识储备令人敬佩。

在讲座的最后时段,与会教师与同学们对讲座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如中国哲学方向陈南君同学提出“理学家们躬行践履的实践直观方法为何没有发展成近代自然科学强调的实证观察?”的问题,张教授回答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非认识形式,理学家们的实践主要是伦理学上的而非认识论上的,是为了提倡道德,而非为了发现自然规律。如果理学家的实践目的是探寻自然规律,那么或许会发展出实证的科学方法。”讲座全程气氛热烈愉快,通过这次学习,与会师生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变化和转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相信这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都会有极大的启示和帮助。

 

撰稿:丁嘉奇

初审:蔡方鹿 李慧子

复审:杨  燕

终审:杨颖育


【编辑:哲学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