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上午10时,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系列讲座:“《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研究”,在狮子山校区嘤鸣园B栋209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南京大学周嘉昕教授。本次讲座由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吴书林教授主持,哲学学院雷勇教授、王延华副教授、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先,周嘉昕教授从讲座选题的原因引入,继而说明了《手稿》的出处、写作背景和文体结构等。他认为在《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核心概念,关键在于劳资关系,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批判,并且以手稿的发现和对原文手稿文本结构的再翻译两部分加以铺垫说明。
其次,周嘉昕教授通过一组工业革命期间的图片,以及《莱茵报》《德法年鉴》的插图来体现当时莱茵地区宗教形式的复杂性,生动地说明了马克思当时的写作背景和思想环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从自我意识到无神论再到人本主义的思想路径。他指出此时的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仍持怀疑态度,而真正体现其共产主义者是《神圣家族》之后。
最后,周嘉昕教授着重指出,关于劳动与资本、劳动与自身的对立,黑格尔是站在《国民经济学》上去分析,而马克思在分析了《精神现象学》之后,对黑格尔的态度有所转变,认为黑格尔比费尔巴哈更能说明异化的对象化。《手稿》第一次揭示了劳动的形而上学本质,劳动已是私有财产的本质。而《手稿》全文框架虽有费尔巴哈强烈的印记,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抽象中的人,已经开始有所困惑与不满了。因此《手稿》最重要的不是劳动前加异化,而是异化后加劳动,体现的是劳动与资本、劳动与自身的对立。
在讲座结束的互动环节,与会同学积极提问,与主讲人深入交流。本次讲座周嘉昕教授从译文文本,结合原稿和历史背景学术环境,生动风趣地探讨了《手稿》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对《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认识。
撰稿:吴川江
初审:高欣颀
复审:吴书林
终审:杨颖育
编辑: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