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CSSCI期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52卷第4期,第48-54+198页。
摘要: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戴震则通过区分血气、心知,将“四端”归源于心知,将情欲归因于血气,认为私欲遮蔽心知才导致恶,因此“四端”非情。在人何以存在差异的问题上,朱子将其归因于气质之性的清浊,而戴震以“才于性无所增损”驳斥气质说,强调才质无差别,把智愚归因于后天修为。朱子认为人因义理之性而能为善,戴震则以“非心外别有一理”驳斥“义理之性”。在修养论上,戴震批评朱子存养心之虚明本体的方法近于佛老,主张以去私、解蔽、求知、问学的方式成就仁义礼智。
关键词:四端; 心性论; 朱熹; 戴震
作者:李慧子 编辑:高欣颀 审核:雷勇、杨燕 终审:杨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