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一场关于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专题讲座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7教A区6楼会议室如期举行。主讲人江怡教授以“从‘比较’到‘非比较’的中国哲学”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如何摆脱(同西方哲学的)“比较哲学”困境,从而构建起中国哲学自身的自主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的可能性。本次学术讲座的参与人员涵盖哲学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哲学学科教师及广大哲学爱好者。此次讲座由院长雷勇教授主持。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受西方哲学概念体系束缚较深。研究者往往需借助或对比于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历史发展与问题解决方案来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这既导致我们向西方人讲解中国哲学时的困难,也使得西方概念体系无法完整呈现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在此背景下,江怡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一文。此次讲座承接这一思路,明确提出从“比较”走向“非比较”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案。这一观点也是几代中国哲学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旨在打破传统“比较哲学”的解读范式,彰显中国哲学的自主特色。
讲座中,江怡教授反驳了“无比较则无中国哲学”的观点,重申了学科出身无法决定学科本质,并指出不能将中国哲学定义为“比较哲学”。通过梳理中国哲学“比较路径”的历史成因,揭示出所谓“西方哲学的普遍性”和“中国哲学的特殊性”的迷思;并指出若仍以“西方特殊哲学”为参照构建“中国特殊哲学”,则中国哲学的逻辑自洽性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
关于中国哲学的自主性,江怡教授指出,其体现在整体与个体关系认知、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思维、注重实践与经验积累的实践导向、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相对主义的中庸之道、角色伦理的独特建构这六大议题上。比如“知行合一”“天人合一”“道”“德”“理”等核心概念,无法用西方语言直接对应翻译,需保留拼音才能传递本意,这正是其自主性无需依赖比较的直接证明。
江怡教授还强调,哲学是探索真、善、美的共同事业,应打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学科门户之见,回归问题本身。非比较视角不排斥多元研究方法,但需以“中国哲学自身议题”为核心。
讲座的结尾,师生们以及哲学爱好者都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江怡教授展开深入交流,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这场讲座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凸显了中国哲学的自主性与独特价值,引发了在场师生对中国哲学学科性质与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助力构建中国哲学自主话语体系。
撰稿:张云韬
摄影:张云韬
初审:王 鹏
复审:雷 勇
终审:杨颖育
作者:张云韬 摄影:张云韬 编辑:王鹏 审核:雷勇 终审:杨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