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16时,山西大学江怡教授应邀莅临我校,开展题为“分析的中国哲学之可能性”的学术交流座谈会。本次座谈会由哲学学院院长雷勇教授主持,哲学学院研究生及哲学学科各方向教师共同参与。
在与师生交流过程中,江怡教授指出,学界长期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中国哲学缺乏逻辑。然而他强调,中国哲学本身具有深厚的逻辑传统,只是在表达方式上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一个能够延续数千年的思想体系,不可能没有逻辑。我们的任务,正是借助现代分析方法,将经典中蕴含的逻辑结构清晰地揭示出来。”
在探讨《道德经》研究时,江怡教授表示,当代学者不应仅停留于文本训诂或后人注解,而应通过逻辑分析对经典进行“重构”,还原其内在逻辑。他特别说明,这种重构并非从外部强加,而是对文本自身含义的深入发掘。
在回应“中国哲学是否具有分析传统”这一问题时,江怡教授强调,中国哲学并不缺少分析方法。他指出,借喻、赋比兴等传统手法本质上都具有分析性,只是以往在西方学术传统中未被纳入“分析”范畴。因此,他呼吁学界认识到,逻辑分析之所以能带来“客观性”,是因为其研究成果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助于形成学术共识。
关于“分析方法是否会削弱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合法性”的疑问,江怡教授回应称:“分析方法并非意在取代传统研究,而是为了重构中国哲学的整体图景,使其呈现出更为清晰、更具说服力的新体系。”他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为中西方哲学交流创造了新的契机,推动不同哲学体系之间实现真正对话,而非停留于同一框架下的简单比较,从而更好地展现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本次座谈会在热烈的问答与讨论中圆满落幕。与会师生对“分析的中国哲学”这一命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认识到逻辑分析方法在研究中国传统文本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撰稿:张云韬
摄影:张云韬
初审:王 鹏
复审:雷 勇
终审:杨颖育
作者:张云韬 摄影:张云韬 编辑:王鹏 审核:雷勇 终审:杨颖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