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同济大学博导李菁老师做学术报告“Being汉译两派之共同预设”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1年5月26日
  查看:1008
  来源:

2021521日下午230分,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邀请到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菁老师,在嘤鸣园209会议室作了题为“Being汉译两派之共同预设的学术报告,哲学学院全体研究生和部分青年教师到场聆听,讲座由哲学学院张桂权教授主持。

图片.png

在讲座中,李菁老师指出,Being汉译之存在(有)派与是派分享共同预设:1.名词Being源于动词to be,欲理解Being须回返to be2.to be具备两种不同甚至互不相干的用法即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的存在用法。第1条预设比较合理,但第2条预设值得商榷。To be的系词用法(句法概念)和存在用法(语义概念)是完全错位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相互竞争排斥。两种用法不但可以完美相容重叠,而且原本就在根底处缠卷一体。所有系词包括现代汉语里的系词是本就无可争议地内含存在义。

图片.png

讲座结束后,李菁老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长时间的互动交流。与会师生积极发问,李老师针对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回应。大家就Being的翻译及相关哲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片.png

李菁,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在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Philosophia、《哲学研究》和《世界哲学》等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在-是——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商务印书馆“现象学文库”)。主要兴趣领域:形而上学、现象学、分析哲学、德国唯心论、比较哲学、汉语哲学、未来哲学、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等。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