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Dr. Chalers Bonner:用英语做哲学——英语作为公共语言的两重性?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6日
  查看:360
  来源:

Dr. Chalers Bonner:用英语做哲学——英语作为公共语言的两重性?

2022年6月15下午,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在嘤鸣园B栋209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以“用英语做哲学——英语作为公共学术语言的两重性”为题目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 Chalers Bonner 主讲,哲学学院王鹏老师评议,哲学学院周振权老师主持。

 image.png

Bonner博士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历史,二战之后英语成为了学术的主导语言。现代大部分地区学术研究已经由“英语”所规范,英语成为了我们进入国际学术圈不可避免的一环这意味着,其他学术语言要通过英语翻译才能进入公共学术研究的范畴。显然,英语作为这样的公共语言促进了学术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的学术对话。但是一方面,英语作为一种主导语言,也可能造成学术语言生态和多样性的危险。尤其是英语能否准确传达其他语言学术著作的含义?这打上了疑问。

Bonner博士深入阐发了自己对语言的看法,他认为语言代表着一种思想结构,代表了其语言的环境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二战之前甚至在哲学思想的发端处,古希腊语就代表着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的语言产生了中世纪的哲学,每个地区的思想受其语言的特征所塑造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过程中,总有一些由翻译自身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遗漏。Bonner通过列举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关键概念——Aufhebung进入英语世界产生的一些理解问题,说明以上观点的合理性。尽管一种公共的学术语言带来了全球学术交流的便利性,但只有通过进入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得到那些在翻译中所遗漏的信息。  这就意味着,不仅仅要学习使得我们能够进入国际学术世界的公共学术语言,而且也要充分注意到由特定语言所书写的原著所蕴含的由翻译不可精准传达的信息。这就是英语作为公共学术语言的两重性。

在互动环节,Bonner博士老师在座各位同学展开了精彩的讨论,就中国学术界的英语文献阅读水平,中国学术如何融入世界,以及思想和翻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撰稿:周文霜  周振权

摄影:刘  

                      审核:杨颖育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