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学术讲座】江怡:如何超越分析与思辨的哲学之争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查看:107
  来源:

2023年10月29日19:00—21:00,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建设系列讲座之一——《如何超越分析与思辨的哲学之争》在狮子山校区第七教学楼105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皮尔士学会会长江怡教授主讲;哲学学院张桂权教授主持;哲学学院雷勇老师、张生老师、王鹏老师,哲学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image.png


   

江教授指出,世界的存在不是目的,哲学是把存在当成对象去进行反思的一种活动。接着他说到,人与动物之不同主要表现在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不同:人是通过大脑及其思考与世界打交道的,而动物是凭感官直接与周围世界打交道。 人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孰优孰劣,尚未可知,因为这种方式是为人本身所确定的。经过这样一番论述后,江教授指出,人是以思想的形式与世界打交道的,而哲学正是思想的形式之一。哲学永远等待着下一个答案,因为思想提供了思路,形成了思维方式,让人得以用概念的方式去讨论世界。虽然人无法形成完整的世界概念,但他的本能迫使他不满足于个人经验。来自不同维度dimension)的个人观点(perspective),会形成一世界观(world view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甚至变成普遍的一般观念。

接下来,江教授谈到了什么是分析、什么是思辨。分析的基本方法是演绎,经验的方法在于归纳。一般认为概念分析具有必然性,但我们以往认为颠扑不破的逻辑真理,近代以来则被认为是可以推翻的。话锋一转,江教授指出,哲学反思的对象是知识,不是那个作为经验的流变着的世界中的对象,哲学只处理在知识中已然形成的对象,而这样的反思性活动就是思辨。科学知识追求普遍性和概括性,它与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性。科学不追求确定性,而哲学追求确定性,并且这样一种确定性是不能通过其上位概念得到证成的。

江教授指出如今的哲学界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是以欧陆哲学家为代表的现象学,一方是以英美哲学家为代表的分析哲学。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基于地理的区分,是很成问题的,因为现象学和分析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源的。它们的起源都在于对于数学的考察。分析哲学的发起人弗雷格和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都是数学家出身,但他们的方法和进路不同的:现象学家满足于采用他们自己创造的概念来描述,他们以创造概念为己任;而分析哲学家只推崇描述方式,并且不自己创造概念,不给出价值判断。这种方法上的分歧导致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分析哲学与思辨哲学的巨大分野——现象学家认为分析哲学家做的事情是无意义的,而分析哲学家认为现象学家做的工作是无用概念的杂糅,经不起逻辑推敲。由此,江教授引出了此次讲座的重点论题:,“消除分歧还是超越争论?”江教授指出,哲学不应有门派之别,要以分析的方法去做,但仅有分析是不够的,哲学应该有引领性。我们传统的文史哲不分家的方式不再是正确的,哲学不能只用古典学或考古学的研究方式去研究。

最后,江教授指出,哲学虽然无解,但还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作为哲学研究者,我们要表达哲学,但不是站在某种哲学立场上去表达哲学。研究哲学不能从概念出发,哲学是一门自由的学科——Anything Goes!做哲学研究重要的是思维内容的展开,而不是哲学结论的堆砌,哲学不能诉诸权威。

在问答环节,江老师逻辑严谨、思路清晰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本次讲座拓宽了同学们的思路,让大家明白在哲学领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做哲学,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哲学的兴趣。 


 

撰稿:张云韬

初审:张  生

复审:张桂权

终审:杨颖育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