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哲学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人才培养成效巡礼 | 哲以解惑、学以成人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4年3月5日
  查看:402
  来源:


本专业人才培养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围绕学校“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秉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教育理念,依据《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凝练专业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

办学定位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胸怀世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哲学人才,建设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本科专业,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二、办学优势及特色

(一)办学优势

1.哲学学科历史悠久

四川师范大学拥有悠久的哲学学科传统,学科历史可以上溯到抗战时期在四川三台办学的内迁东北大学,其时赵纪彬和杨荣国两位学者开设了《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等课程。之后经历的川北大学,设立了哲学历史系,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担任系主任。198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美学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哲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师资力量雄厚

四川师范大学哲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伍非百、张静虚、皮朝纲、杨黎华、孙海根、骆天银、姚定一、苏显信、钟仕伦、蔡方鹿、黄开国、唐代兴、张桂权等一批知名学者。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2名,其中专任教师35名;教授9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助理研究员13人;博导4人,硕导20人;有博士学位者31名;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

3.科研成果丰硕

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2项;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其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CSSCI论文149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32部;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11项。

(二)办学特色

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哲学基础理论知识传承,夯实专业基础,注重与文学、历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培养复合型学术人才。

三、建设举措及成效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确保本科教学基础和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

1.建设举措

(1)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价值引领主题活动、强化学生骨干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如何度过大学时光”等主题开展系列班会;2023年,学院成立分团校“白马扬蹄训练营”;组织7名团学骨干代表参加第59期团校培训;组织学院学生骨干参加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将“四史”教育融入日常。

(2)建设哲学实践教学基地

        贺麟故居作为中国哲学文化教育、孝善文化集聚传播基地,中国哲学小镇,学院将其作为本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开展合作。学院与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合作,将其作为儿童哲学普及基地,传播哲学知识。


image.pngimage.png

(3)注重社会实践教育

利用暑期实践活动,重点打造“重走成昆线”思政教育品牌。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学生会组织多次校内外志愿者活动,如“雷锋月”走进社区志愿活动、成都大运会志愿者及“互联网+”志愿者遴选培训活动。学生“返家乡”,参与当地团委、法院等举办的实践活动。


image.png image.png


  2.建设成效

(1)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

学院学生参与暑期实践团队传播红色文化、服务乡村振兴。“忆苦思甜”团队成功申报2023年四川省暑期“三下乡”红色教育实践项目,获评省级重点团队;学生的假期实践获得了实践单位的高度肯定。


image.png image.png


  (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实践育人功效

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十四次“重走成昆线”等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

  (二)课程建设

 1.建设举措

(1)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强化教师教育发展

 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教研室、中国哲学教研室和外国哲学逻辑学教研室,开展了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指示精神、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基本思想等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并将其融入到教师教书育人实践中。

(2)注重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推动高质量课程建设

学院依托教研室组建三个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核心课程建设等要求,鼓励教师积极申请课程思政、课程改革、课程教材等教学改革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建设转化。

(3)实施“名校名导进课堂”活动,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学院邀请四川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深入本科生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阔学生眼界,培育学生学术兴趣。


image.png

      (4)开设哲学类公选课,提升非哲学专业本科生的哲学素养

学院开设了12门哲学类公选课,为非哲学专业本科生搭建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平台。

2.建设成效

(1)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教师教研水平

 近两年,学院教师杨立博士主持的“中国传统生活美学与高校美育课程建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项目立项、“《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教材”获校级教材建设项目立项。杨燕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艺术》课程”获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张生副教授主持的“西方哲学的智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彭腾跃博士主持的“‘身体哲学’实践路径探索与哲学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


image.png 


(2)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名校名导进课堂”活动等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本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1名学生荣获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1名学生获得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规划赛道校级三等奖;2名学生获得第一届逻辑学大赛三等奖。

image.pngimage.png

 

(3)哲学类公选课的开设提升了学生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拓展了学生深造的学科领域


image.png

       学院开设的哲学类公选课,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拓展了学生深造的领域。选修公选课的非哲学专业学生中既有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也有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高校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张生副教授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身体的哲学:宇宙、运动与生命之美》课程改革,被西安交通大学张再林教授推介到中国社会科学网。

(三)科学研究

1.建设举措

(1)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产出

学院以“六定”(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平台、定目标、定考核)为抓手,重点培育四个科研团队,动态调整团队成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2)发挥学科优势,科研反哺教学

以研促教,教研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和营造科研氛围,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与课程设置、学生毕业论文等有机结合,提炼为教学成果,推动优质课程建设。

image.png

(3)举办系列学术专题讲座,读书会

学院邀请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知名专家开展学科建设系列讲座35场,定期举办“日新”读书会。


image.png 

image.png


2.建设成效

(1)科研成果持续产出

近两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其中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7项,其中新增省级项目3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CSSCI论文18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3部;成果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明显

唐代兴教授主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科通识教材体系建设》获教育部“新文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实践”项目立项;张生副教授主持的“《资本论》导读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路径与实效性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项目立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举措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优良学风

学院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注重先进典型示范的作用,树立优秀教师榜样,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image.png

(2)坚持内培外引,加强队伍建设

学院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强调学缘结构的多元化,研究能力的卓越化。结合学科发展规划,近两年,学院从同济大学引进教授1名,从北京大学等高校引进优秀博士9名。

(3)注重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学术讲座,鼓励教师积极以文参会,支持教师前往国内外名校访学深造,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近两年,学院共有5名教师赴牛津大学、四川大学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访学深造,其中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赴国外知名高校进修访学。

image.pngimage.png

(4)以赛促教,多措并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学院实行老中青“教学传帮带”与“科研手牵手”的模式,通过一对一帮扶,为新进教师安排助教导师和科研导师。组织新进教师参加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交流学习讲座。2023年学院开展了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

image.png

2.建设成效

(1)教师严谨治学,潜心育人

       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恪守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取得了大量被学术界认可的成果,从未出现违反师德师风的情况。2022年,1名教师获得2021—2022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image.png


(2)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老中青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博士学位占比88.6%。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超过60%的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3年,1名教师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


image.png 



【编辑:哲学学院】


(微信扫描分享)